在刚刚结束的中超联赛上海申花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,出现了一个颇为罕见的场景:当上半场比赛结束时,场边的第四官员举起的补时指示牌上,显示的补时时间仅为2分钟。这一相对较短的补时时长,在当今动辄补时5分钟甚至更长的现代足球环境中,引起了球迷和观察者的广泛注意。
本场比赛的执法裁判组来自乌兹别克斯坦,主裁判伊尔吉兹·坦塔舍夫(Ilgiz Tantashev)以其严谨的控场风格而闻名。纵观整个上半场45分钟,比赛进程确实异常流畅。双方虽然对抗激烈,攻防转换节奏很快,但比赛几乎没有因严重的伤病、大规模的冲突或VAR(视频助理裁判)的长时间介入而中断。球员犯规后,比赛能够很快地通过掷界外球、罚任意球或球门球等方式得以恢复,有效比赛时间得到了保障。
根据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(IFAB)的足球竞赛规则,裁判员对每个半场的补时时间拥有最终决定权,其补时的依据是替换球员、评估受伤球员、浪费的时间、纪律处罚、医疗暂停、VAR干预以及任何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所有时间损失。显然,在本场比赛中,上述这些消耗时间的因素出现得极少。主裁判坦塔舍夫根据其现场的判断,认为有效比赛时间损失不多,因此做出了补时2分钟的决定。
这一判罚也从侧面反映了主裁判对比赛流畅性的成功维护。他没有轻易地因一些微小的犯规而中断比赛,鼓励了比赛的连续性,使得双方球员能够更多地投入到技战术的对抗中,而非与裁判进行纠缠。这种执法方式在保证比赛公平性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。
尽管2分钟的上半场补时在当下显得“罕见”,但它恰恰是比赛流畅、中断较少的最直观体现,也符合足球规则的精神内核。乌兹别克裁判组的这次执法,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节奏明快、连贯性强的比赛样本。